前言:永春,一个永远在春天里的县域。2015年1月16日,人民网独家报道《永春县委书记林锦明谈与习近平对话细节:总书记赞"永春芦柑很甜"》刊发后,引发网友对永春的热切关注。福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二故乡,山山水水留下了他的牵挂,一草一木寄托着他的乡愁。
循着总书记的永春印象,人民网记者走进永春。芦柑、老醋、佛手茶、篾香、漆篮、纸织画、白鹤拳、美丽乡村、乡愁诗人余光中、“无永不开市”……透过这些永春元素,我们看到的是“记得住乡愁、古村落保护、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大幕上演的生动全景。
乡愁中国有永春烙印。本网今起推出的系列报道《乡愁中国 永春记忆》,为您一一讲述永春品牌的前世今生、历史文化底蕴、现时发展态势……一起跟随记者追寻永春记忆,体味乡愁中国。
永春芦柑满枝头
人民网永春3月23日电 (詹托荣 黄丹妮 朱承博)永春古称“桃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刘光淮是地地道道的永春人,《爱拼才会赢》这首闽南歌伴随着他成长,更一直激励着他,让他敢于向命运挑战并走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
刘光淮不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源于芦柑。
1987年,19岁的刘光淮凑钱买了一辆摩托车,靠拉客养家糊口。在拉客中,刘光淮经常能碰到外地客商来永春买芦柑,他就成了向导,慢慢地当起了芦柑销售中介。开“摩的”不到一年,刘光淮发现了一条改变自身命运的创业之路——卖芦柑,而且要卖到国外去。
当年食不果腹的“摩的”师傅,如今成了永春芦柑出口大户。“芦柑把我带出国门走向世界,芦柑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变了整个永春,品果不忘栽树人……”循着刘光淮的指引,人民网记者登上永春城郊外的猛虎山,“芦柑故事”随着春景缓缓展开。
侨领眷念家乡山水 垦荒引种结硕果
在海拔600多米的猛虎山上,芦柑树枝随着春风摇曳,满山春色。走到一处名叫“鸡屎坑”的山坳,此处的芦柑树枝繁叶茂,在外人看来并无特殊之处,而年届八旬的尤荣良却放缓了脚步,芦柑园让他忆起了往事。
“之前是一片荒山,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尤荣良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山高林密,常有猛虎出入,也因山形似猛虎而得名。1952年,从猛虎山脚下走出的印尼侨领尤扬祖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并回到阔别39年的故土,他用双脚丈量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深感永春山地土壤好,心想“若开发荒山,种植柑橘,该是一条理想的致富之路。”
1953年秋,年逾古稀的尤扬祖带回子女,并率领乡亲们在猛虎山上搭草寮、睡草棚,开垦荒地,创办猛虎山华侨垦殖场,首先在鸡屎坑试种了240株芦柑苗木,即为目前福建树龄最老的成片柑桔园。从此,蜚声海内外的优质柑橘在永春扎根落户。
“柑桔成林,开山治圃;首创者谁,实尤扬祖……”这是著名诗人梁披云称赞尤扬祖回乡种芦柑写下的诗词。每每向外人说起这个故事,身为堂侄儿的尤荣良显得尤为自豪,更让他欣慰的是,尤扬祖亲手种下的那240株芦柑树,到现在仍硕果累累。
永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黄国良告诉记者,永春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区,是最适宜芦柑栽培的区域,而且90%以上为山地种植,日照好,温差大,土层深厚,果实采收前的10-11月又为早季,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永春芦柑的优异品质、独特风味:果实硕大,色泽鲜艳,皮松易剥,肉质脆嫩,汁多化渣,味道芳香甘美,食后有香甜浓蜜之感。永春芦柑曾连续四次获全国优质芦柑评选第一名,被认定为“中华名果”,2006年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尤氏祖孙三代守护一座山一份情
祖孙三代守护一座山一份情
当年尤扬祖开垦创办猛虎山华侨垦殖场,经过发展变更,于1978年更名为永春县猛虎柑桔场,其柑桔生产不断增加,种植面积最多至692亩。今年79岁的尤高欢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管理芦柑园要用心、要用情。”1966年,尤高欢开始跟芦柑打交道,芦柑已成为他生命挥之不去感情:从猛虎柑桔场的职工到后来的厂长,再到现在退休,他始终是芦柑园的常客。现在,尤高欢每月都坚持要上山看几次,指导修剪施肥、治虫治病,“我是在芦柑园长大的。”
如今,尤高欢的儿子尤成坚接过接力棒,成为承包者,管理100多亩、年产值900多万的猛虎柑桔场。尤成坚说,芦柑给他带来了财富,相比父辈的艰辛,他现在的日子如芦柑般甜蜜,而接过父亲干过的活,除了生计,是想让后代看到永春芦柑的发展史。
“从我懂事起,每隔一两天都要往山上跑,往芦柑园跑。”尤高欢的孙子尤滨丽复制者父亲的生活,按他的话,父亲是受到爷爷的影响,他是受到爷爷和父亲的影响,自然而然他成为守护猛虎山的第三代人。不同的是,他学习了新的知识,让永春芦柑走出国门,销往海外,“我要守护父辈传下来的味道,让海外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永春芦柑,知道我们永春芦柑的香味,让世界各地都能吃上正宗的永春芦柑。”
记者到访这天,尤家祖孙三人再次上山,尤高欢双手被儿子和孙子紧紧牵着,他们漫步在芦柑园,讲述着不同的历经和故事,却用相同的一份情,守护一份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