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华侨参加采访、慰问视察活动的,一是辜俊英担任“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领队,一是多位永春华侨参加“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考察团”,影响较为突出。
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在1938年3月18日条中记载:“在辜俊英纪念手册上题词:‘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辜俊英(1910~1981),又名辜芳炽、洪涛,永春县五里街镇仰贤村人。1928年在永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0月任中共永春县委军事委员,同年底因与组织失去联系,南渡马来亚。1931年3月加入马共。1935年,他与粘文华(鲤城人)、王宣化(南安人)、苏棠影(同安人)等发起成立“马来亚华侨救国会”(1937年更名为“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总会”,简称“抗总”),被称为新马抗日“四君子”。1936年西安事变后,与许侠夫合编《文化丛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7年9月,受马共中央书记亚烈指定,参加宋庆龄、蔡廷锴等在新加坡组织的“中华民族解放同盟”。同年11月,为加强同祖国的联络,及时报道祖国各族军民痛击日寇的消息,激发华侨积极援助祖国抗日的热情,该盟发起组织“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简称“记者团”),回国采访、慰问将士,宣传、支援祖国抗战,参加的有马来亚、暹罗、仰光等地几家进步报馆的记者。
辜俊英在延安拍摄的照片(中坐者为毛泽东)
辜俊英为“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的领队,携带有马共总书记给毛主席的亲笔信和“抗总”对他们回国联络活动的五条具体任务(包括向祖国人民报告华侨救亡运动的经过和要求;促进国内各党派真诚合作,共同抗日;推动国内各党派在马来西亚的组织在华侨救亡统一战线底下团结起来,领导广大华侨作为政府抗日的后盾;推动政府组织“华侨义勇军”回国参战;与全国各地的救亡团体取得密切联系)。1937年12月5日,记者团由新加坡出发,到达香港后,在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的具体安排下,于12月22日搭小船离港入广州,一路途经长沙、武汉、郑州、西安、洛川直至此行的目的地延安。他们沿途冒着敌人的炮火,艰难地进行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采访和联络活动,并及时将采访的新闻向外报道。
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站立者右二为辜俊英)
1938年2月10日下午,记者团顺利到达延安车站,毛主席派他的秘书李兴如、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科长金城到车站迎接。在延安期间,辜俊英得到毛主席单独接见二次,他向毛主席介绍了马来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并就海外华侨抗日救亡运动如何开展等问题进行请教。当时国际形势非常复杂,毛主席对马来亚华侨热情支持八路军抗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马来亚侨胞更广泛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对祖国的支援,扩大对国际的宣传,争取更多的朋友,孤立日本法西斯。在延安期间,辜俊英还聆听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的报告,参观了中央机关、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参加了边区妇代会、工代会等活动。
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盛况(辜俊英 摄)
1938年3月18日,毛主席在接见辜俊英时,欣然为南洋华侨题词:“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毛泽东”。同时毛主席还为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总会准备创办的《南国日报》题词:“马来亚的侨胞用一切力量援助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南国日报/毛泽东/廿七年三月十八日”。
毛泽东为南洋华侨题词
毛泽东为《南国日报》题词
1938年5月,记者团在完成任务后,离开延安,6月返抵新加坡。记者团在整个联络采访过程中,除整理专篇文章及时向外报道外,还由辜俊英以“洪涛”的笔名执笔写下采访《日记》一本,长达10万多字,是一件具有重要价值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资料。
辜俊英(化名“洪涛”)使用的名片
毛主席为记者团题词的两件真品,辜俊英视为珍宝,一直珍藏着。毛主席去世后,中央为更好地保管、整理毛主席的手书、文稿等文物,特向全国各地广泛征集,辜俊英于1977年将毛主席这两幅珍贵题词上交给中央办公厅。中央办公厅收到这两幅手书后,特意制作了两件非常逼真的复制件交给辜俊英保留,以作纪念。辜俊英去世后,两幅手书复制件由其子辜诗鸿保管。1996年,泉州市侨联和华侨历史学会为筹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向各地征集泉州华侨历史资料和实物,辜诗鸿又将这两幅手书复制件及记者团照片、《日记》捐献出来。2014年5月开馆的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其大门入口处以非常显要的位置镌刻了毛主席为南洋华侨的题词。
1940年3月,陈嘉庚先生亲率由“南侨总会”所组成的“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考察团”回到祖国视察各战区。同年5月18日《崇道报》报道《南侨回国慰问劳团,永侨占四分之一》,提到:“查慰问团团员,我永(春)侨占全马四分之一,如梁龙光、林珠光、叶票琪、李尚国、李铁民、林彬卿等是也”。慰问团成员中的永春华侨,有据可查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外,尚有王叔金、林芳恩等人。林彬卿担任慰问团第一分团秘书。
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前中)偕李铁民(前左一)、侯西反抵延安
李铁民在慰问团担任秘书,兼做陈嘉庚的翻译(因陈嘉庚不谙国语)。李铁民思想比较进步,在重庆期间,他常去八路军办事处,同中共代表团董必武、林伯渠等同志交谈,还访问了许多进步人士,使他了解到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当他向陈嘉庚介绍这些情况后,陈嘉庚欣喜异常,下了去延安参观的决心。5月31日,陈嘉庚偕李铁民、侯西反(“南侨总会”常委,南安人)进行为期7天的访问,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接见。6月7日,在延安各界送别陈嘉庚一行的晚会上,李铁民现场激动地朗诵他创作的诗歌《留别延安之词》(后刊登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上)——
延安的兄弟姊妹们,再见!
一曲骊歌,隔开你我,
别情无限,说不出我的徘徊和留恋。
留恋着四围起伏的青山,
留恋着一望迷漫的农田,
还有那襟带般的河流,窑洞式的医院。
亲爱的精神,如兄似弟,
革命的奋斗,不饥不寒。
这些都排在我的眼前,
叫我怎不徘徊,怎不留恋!
呵!延安的兄弟姊妹们,
愿你们坚持团结、坚持抗战,
争取中华民族自由独立,
建造中华民国锦绣江山。
南洋的华侨会和你们打成一片!
延安之行是陈嘉庚一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当时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国民党政府恼羞成怒,曾公然警告陈嘉庚“勿为李铁民一伙亲共分子所包围”。
陈嘉庚到延安考察后,对比国统区情况,称赞延安的清明,抨斥重庆的腐败;而在他遭国民党当局严厉威逼时,留在重庆的梁龙光(即梁披云)愤然挥笔,写下洋洋数百字的叙事长诗《星洲番客谣》,以陈嘉庚的事迹为素材,吟写海外赤子怀爱国之心,返回故园,耳闻目睹生民涂炭和灯红酒绿的社会现实,痛惜国难当头而匹夫难以尽责,感到报国无门,心灰意冷,只好悲怆地“又向星洲作番客”。
1940年10月23日晚,陈嘉庚先生率慰问团到永春。24日上午,永春各界三千多人在县体育场召开盛大的欢迎会,陈嘉庚先生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陈嘉庚因入闽后见“民众受苛政之惨苦”,故在永春时还特地上书国民党福建省长陈仪,为民请吁。陈嘉庚后来在《南侨回忆录》一书提及了到永春的情景。
四、参加侨居地抗日斗争
1941年12月,日寇挑起太平洋战争,大举南下,不到半年时间,占领了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和印尼,华侨抗战进入了新的时期。在此之前,华侨对祖国的抗战几乎承担了三分之一的军费,南洋陷落,南洋华侨对祖国抗战的经济援助中断了,祖国抗战进入更加困难时期。华侨在沦陷时期与侨居地人民同命运、共患难,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第二故乡,用武装抗日支援祖国抗战,为最后战胜日本法西斯建立了功勋。
日本特务及其走狗对马来亚麻坡爱国侨胞支持祖国抗日活动十分仇恨,尤其对永春会馆的侨领更是怀恨。在马来亚沦陷后,负责麻坡筹赈会永春会馆的侨领郑文炳、林彬卿、颜迥华、罗文渔、林太宗、郑友专、郭诗善、郑明月、郑金龙等被掳缚,备受酷刑,于1942年3月17日惨遭杀害。凶残的日军连侨领家眷也不放过。郑文炳被害时年72岁,3个家属同时殉难。林彬卿被害时年63岁,家属4人殉难。郑友专被害时年54岁,全家9人皆遭难,无一幸免。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1月至10月,麻坡及其所属地区被日军杀害的华侨同胞达279名,其中永春华侨88人,占三分之一,年龄最高的是76岁的老妪郑修,最小的是二名不满周岁的婴儿。抗战胜利后,李俊承含悲写下了缅怀殉难爱国华侨的诗歌《乱后过麻坡》:“麻坡经劫后,草木黯无春。爱国怀先哲,捐躯尽故人。沉冤谁与白,化碧迹犹新。今日驱车过,临风倍怆神。”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马来亚人民和广大华侨的义愤,纷纷参加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永春籍华侨和当地人民一道,组织抗日游击队,在马来亚坚持了3年多的抗日斗争。其中有:曾绍舜,1942年3月参加美罗抗日游击队,后经整编,担任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五独立队第四中队政治部负责人,率部转战于霹雳州南部地区,多次伏击日本军警和暗探败类;郑振缀(原名郑国庆),1942年6月参加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三独立大队,先后任第三独立大队司令部警卫、军事教官、分队长、教导队长、第五中队中队长;郑作华,1942年8月加入马来亚共产党,在所属的马六甲抗日军中工作,历任战士、班长、小分长、副中队长、中队长;郑士照,1943年7月参加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四独立大队,任第二十中队第三分队指导员兼分队长;郑亚天,1943年10月参加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四独立大队,任第二分队分队长。此外,还有郑既明和郑新华参加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四独立大队,负责编辑《打日本报》;余天送、陈崇智、梁元明等参加抗日军136部队(中英联合军团)。抗战胜利后,曾绍舜获英军勋章一枚。
曾绍舜
郑振缀(郑国庆)于1950年回国,后在龙岩工作直到退休。1994年,他全面回忆了自己在抗战中的经历,出版了《密林》一书,在“前言”中说:“《密林》是时代产物,是在日本法西斯血腥统治下的产物,是马来亚抗日战争中一小段历史记载!是仇与恨的记载!是怒吼着要向日寇讨还血债的记载!”2005年,郑振缀、郑士照、郑亚天分别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荣誉勋章一枚。
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荣誉勋章的郑亚天、郑国庆、郑士照(从左至右)
在泰国南部的勿洞(距马来西亚仅有7公里)任教的华侨青年郑德郁(桃城人),1943年任“泰南反日大同盟勿洞支盟”负责人,秘密宣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祖国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鼓舞人心,开办并传阅小报《晨曦》。1944年,泰国各地抗日组织联合成立“泰国反日大同盟”,郑德郁为勿洞地区的负责人,随后又担任泰国抗日义勇队勿洞联络员,承担保护和引导义勇队过往成员、保管武器弹药以及传递消息等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因支持和参加抗日斗争而被日寇杀害的东南各国永春华侨超过1000人。新加坡的李秋萍(原名李世准),巴力士弄的吴先沛,槟城的郑德渭,印度尼西亚高茅的陈展,万鸦佬的李贞禄、李德仁父子,菲律宾苏禄的陈柔宝、陈大万等,都因抗日而遭杀害。
日军占领新、马,华侨被杀数以万计。李俊承被拘禁7天,获释后即发动佛教徒,举办施粥施药,收容难民500多人,70岁以上老人每月各给10元。他还在马来亚兴楼开辟农场安置失业侨胞1万余人。1945年,盟军反攻,佛教徒组织中华佛教徒救济会,李俊承担任主席,办理救死扶伤工作,不辞劳瘁。
永春爱国华侨为祖国抗战、实现民族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其光辉业绩将万古流芳。
□ 姚清地 林联勇